![](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andyhuang0914/1380271281-815837965.jpg)
團體中的孩子,有的讓人想親近,有的讓人排拒或被忽視。受歡迎、被討厭或忽視的人分別有哪些特質?男生和女生之間的互動都一樣嗎?
--------------------------------------------------------------------------------
人際關係的成長,不能只從單純的生理發展成熟來看,還要關切孩子的社會刺激,這些刺激包括了父母家人之間的互動,以及對外界的互動。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觀察、模仿,例如:爸媽對待鄰居常常親切打招呼,會邀請別人到家裏聊天,孩子耳濡目染學到待客之道。反之,如果為了打掃公共樓梯和鄰居爭不休,孩子難免就會學到類似的態度;而電視裏腥膻的暴力行為及語言,對孩子的人際能力養成,也是一大損傷,是爸媽要小心的。
交友能力順著年齡儲備
孩子的交友能力,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一些必備條件。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副研究員李駱遜指出,幼兒學習社會行為的方法之一就是觀察與模仿生活中朝夕相處的物件,在家中是爸媽家人,上了幼稚園就是老師和同儕。當寶寶進入團體生活,或準備進入團體生活之前,爸媽可以觀察一下寶寶是否已經具備下列能力。
寶寶必備交朋友能力check表
年齡 應具備的能力 學習重點
兩歲以上 ˙會和1-2位小朋友一起玩,或表達:「我也要玩」的需求。
˙若遇到與同伴爭奪一件玩具時,會尋求大人的協助。 ‧表達
‧解決問題
三歲以上 ˙學會以基本的人際禮儀說請、謝謝、對不起,以及招呼用語等。
˙可以和2位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
˙發現小朋友遇到困難時,會嘗試給予協助或報告老師。 ‧表達
‧禮儀
‧合作
‧分享
‧關懷
‧解決問題
四歲以上 ˙大致已能表達自己的感覺或想法,能有自信的加入小團體的活動或邀請同伴一起玩遊戲或搭積木等。
˙在玩的過程中會與人交談,看到同伴有需要時,會提供簡單的協助或報告老師。
˙同伴間發生爭執時,也會先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意見。 ‧表達
‧合作
‧分享
‧關懷
‧解決問題
五歲 以上 ˙能清楚的表達自己,也能專心傾聽別人的想法和意見,開始結交到1-2位好朋友,學會維持友誼關係的方法。
˙在參與遊戲或活動時會與同伴討論如何進行,遵守共同的約定,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共同的目標。
˙會體察同伴心情的變化,主動表達關心。意見不一致時,能以更清楚的口語表達與同伴溝通。 ‧表達
‧合作
‧分享
‧關懷
‧解決問題
男女互動在於個別差異
孩子是透過遊戲而結交朋友的。在幼稚園裏,的確發現男孩女孩喜歡玩的東西或方式不太一樣,但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劉慈惠老師認為,孩子互動的個別差異也蠻大的,尤其是現今父母會比較跳脫性別刻板模式教育孩子,例如,女孩可以爬樹、喜歡玩車子也沒關係,也能接受小男生喜歡玩洋娃娃。所以,她認為在友伴選擇的部分,父母不太需要去強調性別差異。
孩子也需要建立認同感
有些研究觀察指出,男生常以打鬥遊戲互動,而女生則藉由同樣的服飾來反映彼此的認同及親密。針對這個現象,劉慈惠以之前在美國居住時的例子解釋:「幼兒會有他們彼此認同的方式,例如美國的學校有時會將學童這樣社會發展歷程的特性及需求,反映在學校的教學措施中,算是寓學于樂的一種方式吧
本文摘自-學前教育